编者按:
在我们文新学院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以兴趣为引、以书籍为媒组织起来的各类读书会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围绕读书与成长、治学与修身等话题,学院新闻中心近期特推出主题策划,带领大家走进文新读书会,感受文新书香。
本期,我们将走进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主办的“杜甫读书会”,听听孙尚勇教授、张朝富副教授、戴路副研究员和同学们聊聊研读杜甫的经验与乐趣。
“杜甫读书会”现场
5月16日晚,我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部分师生在江安校区文科楼一区418会议室举办了第三期“杜甫读书会”,本次读书会采取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方式。我院孙尚勇教授、张朝富副教授、戴路副研究员三位老师同现场的同学们一起赏析了唐代诗人杜甫的诗篇——《醉歌行》。直博研究生薄王逸同学作为本次读书会的报告人,从校勘、解题、解体、注释、翻译、解析六部分入手,对这首送别诗进行了详细的阐释与分析,与会师生也围绕该读书报告内容展开了多方面的深入讨论。
硕士研究生薄王逸作读书报告
“杜甫读书会”成立于2018年10月,最初由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的三位硕士研究生——成丹彤、温煦、冯臻远发起,初衷是为大家搭建一个读懂杜诗的交流平台。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同学加入,“杜甫读书会”逐步形成规模。如今,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五位同学——蒋文正、冷加冕、薄王逸、靳普惠、廖云骢主要担任起了筹办、组织和传播“杜甫读书会”的职责。此外,读书会得到了《杜甫研究学刊》的支持,春夏秋冬四季各有一次在杜甫草堂研读杜诗的机会。孙尚勇教授表示,读书会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欢迎所有对杜诗有兴趣的老师和同学参加,一起评经赏典。读书会开办以来,不仅培养了同学们的阅读积极性,也给同学们打开学术思路提供了宝贵的启发。
读书之道:阅读方法因书而异
文无定法,书有万千。戴路副研究员认为,读书方法需要因书而异,择优而取。以读古诗为例,我们应该以诗人和文本形态为区分,选取合适的读书方法。“比如我们学院的两个读书会——杜甫读书会和黄庭坚读书会,就采用了不同的读书方法。这是因为,从宋代以来针对杜甫诗歌的注释就十分丰富,而针对黄庭坚作品的注释相对较少。我们选择阅读这两个诗人作品的读法就有所不同。”由此,“杜甫读书会”采用了“六体读书法”,即校勘、解题、解体、注释、翻译、解析。其中,“注释”一环就是搜寻解读前人注释,结合自己的阅读思考,与其进行对话,以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本意。
读书之益:凡有所读皆有所获
生活无处不文学。孙尚勇教授认为,读书的意义存在于读书过程中我们的所思所想,无论读什么书、怎么读、为什么而读,只要有读书这个过程,就一定会有所收获。“杜甫读书会”本是为了帮助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进行交流学习,虽然带有一定的阅读“门槛”,但这并不妨碍其他同学前来感受。“你来了以后,听到什么就是什么,就像我们面对这个世界一样。当我们去到一个新的城市,我们可能什么都不知道,但是随便逛逛也能有所收获。”读书就像探索世界一样,只要开始就会有收获,关键在于你想不想去读,有没有兴趣去读。
孙尚勇教授作点评
读书之见:任何阅读都应被鼓励
张朝富副教授谈到,如果要养成读书的习惯,对于多数人来讲或许有点困难。但是对于研究古代文学的人而言,读书就是一项理所应当的工作。在这种日常工作与学习中,渐渐地培养出读书的感觉,之后就离不开书了,一旦很久不读书,自己反而还会感到失落。他表示,无论是高雅的阅读还是功利性的阅读,都是值得鼓励的。现在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用书”的情况多过于“读书”,但是用久了也就是在读书了。“我不提倡把读书这件事说得很玄妙,实际上这个是反阅读的。”
张朝富副教授参加读书会
读书之辨:精读泛读皆为路径
针对读书的体量与读书的价值问题,孙尚勇教授认为:“今天一位本科同学告诉我,他在看《资治通鉴》,看到第八本,我觉得这值得表扬。但是他很疑惑,他觉得其他同学都读了好多本书,但自己一直读这一本书还没读完。我对他这种读书方式的肯定在于,一本书读透了,里面什么东西都有,你说起来比别人更有心得体会,也就是你收获的更多。所以并不是读书量越大,收获就越多。有时候读完一本书收获的东西可能比读数本书收获的东西更多、意义更大,所以不必渲染读书焦虑。”
戴路副研究员参加读书会
戴路副研究员补充道,读书不需以量化的方式去堆积、去计算,因为有时候面对一些“未知”,即面对非常多、非常丰富的阅读材料,可能需要你在不断的阅读当中去探索如何接近最可能的真实,分辨可能的虚假,或者对古人产生某种同情的理解,这种积累可以培养起对书籍的一种判断能力。
读书之悟:学生收获
我从研一入学开始就通过学长学姐了解到“杜甫读书会”,第一次参加后觉得很有收获,便坚持了下来。于我而言,参加读书会一方面能在相互交流中提升自己的文本阅读能力,获得启发,让我对杜甫诗歌艺术成就有更深入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让我结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自愿来参加读书会并带领大家一起探索读书之道的几位老师,都为我们读书、读诗提供了诸多帮助,譬如从孙老师身上我学会了要重视文献基础,从张老师身上我学到了利用发散性思维从创新的角度去理解诗歌,从戴老师身上我学会了要深读文本、从细节见真知。
——2021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蒋文正
从这学期开始,每次读书会我都去旁听,下学期我也会计划参与讲解。在“杜甫读书会”上和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首先,借这个读书会,我对杜甫的一些诗进行了细读;其次,通过读杜诗,我了解了很多相关知识,包括但不限于那个时代的制度、地理、人物等;再次,这为我自己研读前人作品提供了思路;最后是锻炼了我思考问题的能力,让我能更全面地看待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021级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雷相儒
我们一般是通过导师或同学介绍参加类似的读书会,我们有一个“杜甫读书会”的群,每次我们就根据群中的信息自愿报名参加,这是我第七次参加读书会了,基本上每一期都不会错过。我们在读书会上学到的主要是关于古诗文的知识和方法,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风格,例如戴老师强调文本细读;张老师思维活跃,常常有真知灼见,善于启发学生;孙老师专于杜诗研究,文献功底深厚,对学生非常宽容。
——2021级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林凡
从兴趣出发,由学生发起,再借助老师的帮助日益壮大,“杜甫读书会”已经迈入第五年。从本科生到博士研究生,任何喜爱杜甫诗歌、愿意聆听专业解读的同学都可以自愿报名参加“杜甫读书会”。已经毕业的读书会发起人还会通过线上方式参加读书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一次次的诗歌阅读与交流讨论中,他们传承着对于古诗的热爱,点亮着读书的希望灯火。
采写 | 王雪莲 廖宇欣 陈星 曹馨予
摄影 | 陈星 曹馨予
编辑 | 刘娜
策划、责编 | 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