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我院学子的数据新闻作品《电影里的中国故事出海之路:如何用影像“源代码”解读电影模式?》获第八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决赛全国一等奖、《“洪”动一时,疏水有智——“会呼吸”的防洪系统为城市加码》获三等奖。
作品《电影里的中国故事出海之路:如何用影像“源代码”解读电影模式?》指导老师为宋耀研究员,作者为2020级新闻学专业的李为琳、任凯迪、2020级计算机专业王忠锐、2021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李达晨、2021级美术学专业张笑娟。《“洪”动一时,疏水有智——“会呼吸”的防洪系统为城市加码》由我院新闻学教研室刘娜副教授与段化鞠老师担任指导老师,作者为2021级新闻学专业的宋婧雯、张雪倩、吴仪杭和2021级广告学专业王一妹。
获奖数据新闻作品封面
作品网页:https://anlh.xyz/movie-analysis/index.html
获奖数据新闻作品封面
作品网页:https://g.h5gdsvip.com/p/vjcrnamd
《电影里的中国故事出海之路:如何用影像“源代码”解读电影模式?》通过结合AI与计算机视觉识别模型,搜集2456部百年间中外经典电影作品的一手数据并进行分析。在人工智能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国际传播的叙事策略不断改变。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叙事面临“卡嗓子”的难题,海外市场对于中国故事的理解程度不一,而视觉传播时代电影作为媒介文化生产的重要文本之一值得关注。对此,团队利用Yolov5人工智能模型自动化提取电影画面的数据,通过包含色彩、节奏、空镜和情绪的四大指标体系,探索电影领域的发展,激发中国故事的新型叙事路径,即在让电影给予情感归属的同时,注重开拓海外电影市场,塑造文化共识。
该参赛团队队长李为琳同学根据参与往届数据新闻的经验与指导老师的建议,结合中国电影“源代码”的可视化需求与新闻叙事要求,寻找了分别擅长新闻写作、数据处理和可视化的新闻、新媒体、计算机、艺术学专业的同学组队。基于以往的比赛经历,团队成员一致认为,数据新闻作品要从数据来源和可视化呈现方面作出创新。因此,该作品数据来源不再拘泥于二手的网络报告与政府公文等传统文本材料,而是结合大数据AI与计算机视觉识别模型进行电影元素的数据抓取与分析,进行电影研究与非电影研究的协作、人文研究与AI机器分析的协作。在AI大数据时代,为中国国家形象的视觉叙事逻辑提供参考。第二,数据可视化呈现方式上,突破了传统数据新闻统计图表的模式,运用在线数据库,让数据自己言说,让阅读者自己发现有趣的电影数据。作品顺应数字人文趋势,处于人工智能与电影研究的前沿学科交叉地带,探研大数据背景下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模式之路。
决赛现场
《“洪”动一时,疏水有智——“会呼吸”的防洪系统为城市加码》坚持问题导向,关注洪涝防治这一社会议题。该团队根据自身参与实践和指导老师建议,将洪涝和海绵城市建设相结合,并未止步于洪涝灾害的再现和历年抗洪成效的梳理,更着眼于海绵城市这一雨洪管理的新探索,将“人水共生”的主题贯穿全篇。作品以实时官方气象水文数据为基,同时引入社交媒体数据、无人机遥感数据等权威专业机构数据源,对8325条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以保证数据的权威性、时效性、全面性,同时让公众能及时了解最新的治理成果和动态。此外,该团队坚持用户导向,采用H5的形式,选取新闻故事、新闻图片、原创插画、交互设计、动态图表等多种形式呈现内容,将“疮痍记忆”、“洪涝何来”、“洪涝何治”三大部分有机串联,旨在立体讲述中国防洪方案的智慧传承和时代答卷。
在最后的答辩环节,两支队伍基于参加互联网+、大广赛等较丰富的比赛经验,沉着冷静、自信应对。在指导老师们的建议下,团队最终以美观且重点清晰的PPT参加答辩,获得了评委一致肯定与赞赏。
获奖证书
据悉,本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来到了“创新之城”深圳,其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吸引了全球知名高校与媒体1300余支队伍参赛,报名人数高达6000余人,复赛投票网络总热度近300万,共有130支队伍突出重围在深圳大学参与决赛。经过决赛的激烈角逐,来自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同济大学、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13个优秀数据新闻作品获得一等奖。
图文|获奖团队
编辑|马烨
责编|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