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9日晚,我院王红教授在江安校区综合楼C座C205教室为大家带来了一场题为中国诗歌的“言内”与“言外”的讲座。
作为文学与新闻学院“2019年春天诗歌节系列活动”的第一场学术讲座,王红教授带领大家共同领略了中国诗歌精美高超的语言艺术。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王红老师以杜甫的《又呈吴郎》带领大家体会说话的艺术。同一种含义,换一种说法或许就会有更好的表达效果,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不仅是诗歌,语言的艺术更表现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
我们是有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的国家之一,捍卫母语,弘扬母语之美是我们的使命。诗是竞争、高超的艺术,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因此我选择这一题目来讨论。
——王红
诗歌“言内”的艺术
王红老师认为,一首好的诗歌,有读起来朗朗上口的语感,可以运用通感的手法增强表现力,更因为在音律上的巧妙处理给人以感动。因此,写诗的人要反复读诗以雕琢句子,读诗的人要通过唱吟诵来体会诗句本身的语言美,既要“如秀才对人说家常话”,又要抑扬顿挫,富于音乐之美。
诗歌“言外”的艺术
中国的传统艺术讲求留白,因而诗歌多求言外之意,王老师说:“一种表达越是清晰,就越少暗示。富于暗示,是中国艺术的一种理想。”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诗歌语言里构成张力的是它内涵的丰厚与外延的延伸,因而多说不如少说,少说不如精说,如何用更少的语言表达更多的内容,是中国诗歌语言追求的方向。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兴致不减,继续与王老师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本科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张同学:
初次见到王红老师时对她的第一印象是“温柔”,有幸选到王老师的专业课,在这温柔的底色上感受到了诸如真诚、稳重、坦然等种种美好的品质,也为老师渊博的学识和敬业乐业的态度所折服。这次讲座收获颇多,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诗词的“声”与“情”的部分,从韵的角度重新感受了《春江花月夜》等熟悉的作品,更深刻地体会了其中的精妙之处,了解了欣赏诗词,品味细节的新思路。对“张力”的含义也有了新的认识。
本科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肖同学:
“仁义之人,其言蔼如”,王老师今日所讲的“中国诗歌的‘言内’与‘言外’”,分别从语感、通感、声音是不可忽略的要素、语言张力等四个方面探讨了中国诗歌中“说话的艺术”,旁征博引、用罚甚勤。在王老师的讲述过程中,我们能够真切地体悟到“温柔敦厚,诗教也”的意涵。很有幸能成为王老师退休前的最后一届学生,第一次上王老师的课便被老师身上所透露出的诚恳、执着与谦和所感动,眼泪数次润湿了眼眶。感谢王老师,让我在中国诗歌中体悟人生,也让我的生命有了另一种可能。
本科2018级中国语言文学类沈同学:
诗歌乃观察的艺术,换言之,乃是雕琢细节的艺术。无论是斟酌词句还是拈选音律的经验,其实都来自于诗人观察自然后由自然反馈得到的馈赠。依我愚见,诗人的天赋固然重要,然而一首诗歌能见作者功力之处却往往不是“有无灵性”,而是“是否恰当”。但仅此一堂课,王红老师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课前与院长交流时的那种开朗健谈,还有她上课教导我们时的那种儒雅随和,风趣幽默。承蒙王红老师所授,我正像是愚民听了秀才的“家常话”,也能对诗歌的精妙之处略窥一二了。
本科2018级中国语言文学类赵同学:
我是一名大一新生,入学的时候我的导生就向我推荐了王红老师的课程,并对我们说王红老师今年就要退休,我们很有可能没有办法选王红老师的课了,要抓住机会,多听王红老师的讲座。机会难得,我和同学提前一个小时就去了教室等候。王红老师谈吐风趣幽默,可以把经典讲新、讲深。之前读《春江花月夜》确实很喜爱,以为这写的是个体的普遍情感。听完讲座,我觉得写的是少年人的无畏寡淡的愁滋味,虽不似老杜耐回味咀嚼,但其雅致与多情仍殊为难得。令我感触最深的是讲老杜战乱之时归家,“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直令人潸然泪下,倏忽一转,却又引领我们去赏滑苔、春梅,冲淡了些大悲恸,令人长舒一口气。听王红老师的讲座后,我也得咀嚼回味一会儿嘴里千斤重的橄榄。
主讲人介绍:
王红,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教授,专业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向魏晋六朝隋唐。
从事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三十二年,讲授《中国文学》、《中国诗歌艺术》、《中华文化》等课程。曾获宝钢优秀教师奖,华为优秀教师奖,“纳通国际儒学奖”优秀导师奖,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教学名师奖,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最受学生欢迎教师奖”及教育部优秀教材奖、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奖等,并被评为省优秀教师,获“四川省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主持国家级精品课一门。
主讲的《中国诗歌艺术》为国家首批“精品视频公开课”及“精品资源共享课”,同名慕课2017年获评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采写 / 赵珂爽 姚雪梅
现场拍照 / 姚雪梅
编辑 / 成博
责编 / 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