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由我院主办、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当代俄罗斯研究中心协办的学术讲座在江安文科楼611室顺利举行。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林温霜教授作了题为“保加利亚现当代文学:现象与趋势”的专题演讲。此次讲座由我院刘亚丁教授主持,校内师生以线上与线下的方式共同参与。
鉴于国人对保加利亚文学较为陌生,因此林温霜教授以鲁迅对保加利亚文学之父伊万·伐佐夫作品的译介开启话题。她提到,保加利亚曾经遭受土耳其政权的践踏,在文化上又受到希腊旧教的限制,缺乏独立的民族文化品格。鲁迅敏锐地察觉到了保加利亚文学和中国文学类似的使命。鲁迅、周作人译介了保加利亚文学,试图激起国人的民族精神热情。
林温霜教授系统介绍了保加利亚文学发展史。保加利亚文学分为9-18世纪的古代保加利亚文学和19世纪至今的新保加利亚文学等发展阶段。在文学发展初期,保加利亚文学主要由宗教文学、口头文学和民间文学组成。文字的使用被局限在教会中,没有扩展到日常生活里。但从19世纪开始,保加利亚文学呈现出从神圣向世俗的过渡。受文艺复兴和启蒙观念的影响、保加利亚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身份的确立也使得保加利亚文学的自主性逐渐彰显。在此期间,帕伊西·希伦达尔斯基所著《斯拉夫保加利亚史》是第一部用现代保加利亚语书写的书籍,被视为复兴时期的肇始。此时保加利亚的原创诗歌、小说和戏剧也得到了发展。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保加利亚文学受到了西方文学的影响,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转变。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审美丰富、充满矛盾,既有抒情诗,也有注重现代主义心理描写的小说作品。在二战后,保加利亚文学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主基调。例如,安东·东切夫的小说《离乱之间》就讲述了关于民族解放、信仰和生死的故事。保加利亚文学关注政治、历史和现实问题,承载着保加利亚的民族记忆。1989年之后,保加利亚文学走向了多元文学共存的发展道路。文学开始突破以往的禁忌,出现了琐碎的街头文学,女性写作、“查尔加文学”、“庸俗现实主义”等文学“新声”。后现代主义也在保加利亚文学的土壤里发芽。斯塔拉迪耶夫的《保加利亚模式》,戈斯伯丁诺夫的《自然小说》这类反传统的文学写作开始崭露头角。总的来说,1989年后的保加利亚文学充满活力,呈现多元化发展模式,传统写作与后现代主义不断冲突与融合。
讲座结束后的讨论与交流环节中,包括我院卢迎伏副教授在内的现场听众积极提问,林温霜教授结合自身研究经历一一进行了解答。林温霜教授指出,由于俄土战争,保加利亚得以从土耳其的铁蹄之下获得民族解放,再加上民族情感和语言的亲缘性,保加利亚文学受俄国文学影响很大。
采写|陈佳璐
编辑|骆世查、赵心竹
责编|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