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3日,由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主办、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当代俄罗斯研究中心协办的学术讲座在江安校区文科楼418会议室举行。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又名“普希金之家”)古罗斯文学研究室主任、意大利米兰盎波罗削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文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斯·阿·谢米亚齐科(С. А. Семячко)以《俄罗斯中世纪文学的艺术特点》为题作了专题演讲。本次讲座由我院刘亚丁教授主持,傅珩老师任翻译,校内外师生以线上与线下的方式共同参与。
俄罗斯科学院斯·阿·谢米亚齐科研究员作讲座
10世纪末古罗斯开始接触与接受基督教,经中世纪,17世纪末俄罗斯开启基督教文化世俗化进程。在俄罗斯精神文化史中,中世纪时期的历史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俄罗斯中世纪文学的特点。谢米亚齐科研究员从解题着眼,围绕“中世纪”与“文学”两个核心概念进行了深度讲解。
中世纪文学的特点首先体现在其纯然的宗教性。由特制羊皮纸、皮革、金属、宝石及珐琅等材料制作而成的书写载体极为珍贵和神圣,仅用于记录宗教仪轨、各公国编年史等,而非记载闲谈。
其次是功能性。故事、史传、传说等各类文体文本的标题中常出现“有益心灵的”修饰语。谢米亚齐科研究员指出,中世纪文学的创作是为了人类心灵层面的获益而非消遣愉悦。功能特征属俄罗斯中世纪文学最重要的特点,使其从根本上区别于俄罗斯近代文学。
再次是无意识的虚构性。出于信仰的虔敬与谨笃,当今读者眼中极具想象性的文本信息,在中世纪的创作者及读者眼中却具备存在的合理性。
而礼仪性是俄罗斯中世纪文学的又一根本特征。谢米亚齐科研究员借德·谢·利哈乔夫的“文学礼仪”论,以《往年纪事》及圣徒传记为观照对象,以斯维雅托斯拉夫大公出征纪事的饮食起居细节、圣徒个人生活叙事为例,指出中世纪文学对内容礼仪和表达礼仪的遵守,使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套语和话题风格。
俄罗斯科学院斯·阿·谢米亚齐科研究员展示手稿影印本
俄罗斯中世纪文学还是写本文学。谢米亚齐科研究员指出,中世纪文士处理抄本的权威极大程度上增添了同一文本不同抄本的差异性。这一特征也使得文献学层面对作品的溯源考察工作十分困难。
此外,体裁的文学特征也使中世纪文学的文体要求优先于情节建构。这一特点与功能性相映衬,共同作用于“心灵受益”导向的章程化阅读模式中。详细剖析了中世纪文学的特征后,谢米亚齐科研究员将研究视角放回整体的俄罗斯文学史中,她指出民间口头文学对中世纪文学的生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其消亡、向近代文学转变产生了决定性影响。15世纪《巴萨尔伽的故事》《德拉库拉的故事》《老者向沙皇女儿求婚的故事》及16世纪《奥丽佳传》、17世纪《索利加利奇复活修道院编年简史》等作品均突显了情节和体裁相互关系对文学转变进程的作用。
讲座现场
在讲座结束后的讨论与交流环节中,现场及云端的听众积极提问。提问涉及古罗斯史诗、布道辞、口头文学、“图形诗”等方面。我院刘亚丁教授问到:在基辅罗斯刚刚接受东正教方才获得文字体系的11世纪,基辅罗斯的伊拉里翁的《律法与神恩布道辞》何以具有精美至极的演说风格?他举了这篇布道辞的一个片段为例。谢米亚齐科研究员予以解答:在988年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接受东正教之前,他的祖母奥丽佳个人已经皈依了东正教,基辅早就有希腊的传教人员,所以像伊拉里翁这样僧侣有机会获得很好的教育,学习演说技巧。
讲座结束前谢米亚齐科研究员与我院刘亚丁教授互赠书籍和文章。刘亚丁教授对此次讲座作了总结,对谢米亚齐科研究员带来的精彩分享表达诚挚谢意,并对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当代俄罗斯研究中心和中国科技部外专项目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谢米亚齐科研究员也对刘亚丁教授、傅珩老师以及所有听众表达了谢意。
采写|李双羽
摄影|唐可
编辑|骆世查
责编|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