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新闻学院、出版学院)!

交流合作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交流合作 > 学术交流 > 正文

“云端锦江”讲座览要 | 杨向荣:图与词——重读马格利特与福柯

发布时间 :2020年04月20日 浏览量 :

416日晚,“云端锦江”系列学术讲座第二十场通过QQ群课堂顺利举行。浙江传媒学院杨向荣教授应邀作“图与词:重读马格利特与福柯——图文的断裂叙事及其话语深渊”的主题讲座,我院傅其林教授任主持人。

讲座伊始,杨向荣教授首先以《河图》与《洛书》为例,阐述了在一般传统的图文关系观念中,当图与词共处于同一场景时的互补、互证和互释的关系。他话锋一转,指出以这种观念去审视某些文本时,传统经验却遭遇颠覆和解构,如马格利特的《形象的叛逆》便展现出图与词在叙事话语上的断裂情景。以此为引,杨向荣教授在讲座中分析了马格利特作品的叙事话语,进而剖析了福柯对马格利特的断裂叙事之解读。


图与词的博弈:马格利特的话语隐喻

讲座中,杨向荣教授着重对马格利特的《梦的解析》系列作品进行了解读。他说,在这一系列作品中,马格利特以写实手法再现了现实生活中的马头、钟表、奶罐、箱包等常见之物,并于图片下方附白色文字,似是对图像的解释性说明,作品就像是儿童的看图识字卡片。

梦的钥匙微信图片_20200418213638

《梦的解析》(之一、之二)

杨向荣教授指出,图与词在并置场景中一般具有共同的指涉性,马格利特《梦的解析》(之一)中的第四幅图也确实如此,其中的词与图都指向箱包(the valise),两者再现了同一对象,叙事处于同一性状态,达成叙事指向的一致性。但马格利特并非想创作一幅教学式的儿童识字图画,实则是想呈现图文背后的复杂关系。

杨向荣教授谈到,要理解马格利特的这一系列作品,可以从图对词的优越性和图与词的相互独立性来分析。首先,图对词具有优越性,视觉认知一般是先图后文的观看次序,这是视觉中心论或视觉优先论的体现,也是对符号再现原则的强调;其次,图与词相互独立,两者并置在一个场景中,图的事实肯定与词的否定陈述之间出现张力,两者彼此独立或对立,带来叙事的交流障碍,这又是对符号再现原则的颠覆。

通过对这一系列作品的解读,杨向荣教授指出,马格利特这种看似矛盾的安排,实际上是在质疑词对物的确证功能,表明即使在并置场景中,事物形象和名称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或不可逆转的确定性,这也是传统哲学因语言强势所潜藏的话语危机的呈现。

178da4dc563c4caf87531d6666d32300_th微信图片_20200419161257

《形象的叛逆》与《这不是一个苹果》

紧接着,杨向荣教授再以《这不是一个苹果》和《形象的叛逆》等作品为例,进一步分析了马格利特作品中呈现出的图与词的断裂叙事情景。在这些作品中,图与词并置于同一场景中,且彼此否定排斥,两者的叙事出现话语断裂。

他指出,从语言学角度来说,《形象的叛逆》中的烟斗可能指称和再现现实中的烟斗,但法文“这不是一只烟斗”却否定了这种模仿和指称关系,从而使传统认知范式中图与词的互证互释模式遭到质疑和放逐。但如果跳出能指与所指的指称关系来看作品,法文“这不是一只烟斗”在陈述上其实并没有问题,因为图像只是对现实烟斗的符号呈现,是真实事物的“幻象”。基于对作品的解读,杨向荣教授认为,马格利特的法文注释将观者带入了认知的恐慌:怀疑通过符号表征获得的认知到底是否合理,怀疑通过语言所把握的世界到底是否真实,会陷入对自我认知不确定性的恐慌之中。

微信图片_20200419161252

《双重之谜》

随后,杨向荣教授就相关作品《双重之谜》进行了解读。他指出,画架外的悬浮烟斗似乎想要确证《形象的叛逆》中的图与词的隐喻:《形象的叛逆》中的烟斗只是关于烟斗的符号,并不是真正的烟斗,悬浮的烟斗才是真正的烟斗。但事实在于:两幅图都没有真正的烟斗,词对图的解构反而得到进一步强化。

通过对两个作品的分析,杨向荣教授说,根本不存在真实的烟斗,存在的只是烟斗的符号,或者说烟斗的“幻象”。词质疑、否定和分解图像,展现了词对图的强势解构能力,图与词背后的复杂张力也由此凸显出来,而福柯对马格利特的解读也正是基于此。


再现的颠覆:福柯论马格利特

讲座中,杨向荣教授还就福柯对马格利特作品及其断裂叙事的解读进行了分析。他谈到,福柯的《这不是一只烟斗》一书,便是针对马格利特的《形象的叛逆》这一作品而撰写,并认为马格利特的作品使传统绘画的再现原则遭遇颠覆,导致表征危机的出现。正如福柯在书中所说:“一定不要在上面寻找一只真正的烟斗,那是关于烟斗的梦”。

rBEHaVB01mAIAAAAAABmPfEjh_kAABp7APAxS4AAGZV467

福柯《这不是一只烟斗》

杨向荣教授对此解释道,福柯认为,在烟斗和现实之间,存在着多重的阐释可能性。画面呈现出来的并非确定性的存在,而是一系列的不确定性。福柯还以图形诗为例来阐释马格利特的创作,并进一步分析:相对图形诗,马格利特作品中图与词的边界再度呈现出来,图并没有因为词而获得确证,反而因为词对图的质疑和否定,导致图像再现功能的无效及其表征的不稳定性,在图的相似性表征与词的否定声音的交织中,图文并置的公共场景终被瓦解。

基于对福柯之解读的分析,杨向荣教授继而进行了延伸思考。他认为,首先,福柯的解读引发了图和词的表征危机:一方面,福柯的解读使人们对再现和表征外部世界的语言和词失去了信任,这是表征危机在语言符号层面的体现;另一方面,福柯的解读是对历史上“图文一致”论的质疑和反驳,也是对图像作为表征载体的质疑,是表征危机在图像符号层面的体现。

其次,福柯的解读强化了赋形符号和文字符号的指意分离,他坚持语图之间的异质性内涵,强调图与词的相互否定和彼此反叛,认为彼此的不确定关系体现为对唯一论、固定论、中心论的打破。杨向荣教授认为,在福柯看来,词试图阻断与图的联系,使自己成为一种域外之物,成为图的异在之物,图则同样凭借传统的再现原则,对词的质疑与否定进行排斥,两者都在努力进行自我合理性的言说与确证。

最后,福柯的解读呈现出图文的断裂叙事隐喻和张力。杨向荣教授强调,福柯认为马格利特的目的并不在于“画”本身,而在于“命名”受到关注,作品表面上是图文并置的一个整体,实际上却是词的指意对并置空间中图与词平衡性的颠覆和打破,两者的冲突背后呈现出图文的断裂叙事隐喻和复杂张力。

微信图片_20200419161501微信图片_20200419161518

讲座实况与同学笔记


话语的深渊:断裂叙事的图文隐喻

基于对作品本身以及福柯之解读的分析,杨向荣教授深入阐释了断裂叙事的图文隐喻。他说,马格利特的作品呈现出图与词的断裂话语,图像中有被遮蔽的隐喻话语,同时也有着不可控制的历史症候,而福柯对马格利特的分析也正是对词与物、话语论点与形象论据、语言与图像之间悖论与断裂隐喻话语的互动呈现,同时也是看与说、可视与可说、可见与不可见之间的修辞隐喻的互动。

杨向荣教授认为,图与词在断裂叙事和非连续性话语中显现出图文关系的隐喻修辞表达和意识形态陈述,他还进一步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首先,图与词的断裂叙事颠覆了图与词(尤其是图)的正常表意功能,使图背后的冲突及其隐喻突显出来。其次,图与词的对立与冲突,也隐喻了绘画和文学、图像与文字,图符与字符之间的对立矛盾。杨向荣教授说,这种矛盾是图与词在长期的文化史上争夺话语权的体现,是图文之争的隐喻,也是对传统的图文互仿图文互释图文互证观念的反对。

随后,杨向荣教授进一步阐释到,图与词的断裂叙事使图像的真实性问题遭遇表征危机。借助贡布里希的图式秩序感的概念,他指出,图符的能指与所指之间有着约定俗成的相似性规定:一旦收集了一个事物的图式,就能根据秩序感轻松地辨认出以不同的方法表征这个事物的诸多图像。而马格利特的作品以及福柯的阐释,实际上颠覆了图与物之间的表征关系,使图像遭遇到表征危机,使图像真实性遭遇质疑和瓦解。

杨向荣教授还指出,图像是被编码的符号,图像中隐藏着与图像实景断裂的深渊或话语隐喻。借助伯克和萨考夫斯基的言说,杨向荣教授进而分析,视觉图像并非单一的透明形象,而是一个被建构的形象客体,是有着特定文化意义的视觉再现行为,同时也是充满权力与隐喻的话语场。而后,他以福柯对委拉斯开兹的《宫娥图》之分析为例,强调通过画面可见性去寻求隐藏其后的不可见性隐喻。

0IBIEgepyP

委拉斯开兹《宫娥图》


最后,杨向荣教授总结到,马格利特的作品以及福柯对图与词的断裂叙事话语解读, 将我们引向对图与物、图与词的关系,以及图像符号指称功能背后复杂话语隐喻的反思。重读马格利特和福柯,我们不仅看到图的再现与词的叙事之间的悖论性存在,同时也看到断裂叙事背后潜隐着复杂的话语深渊。

具体而言,从语言学转向到图像转向,意味着以语言/话语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向以视觉/图像为中心的思维模式的转变。图文之争、图像增殖和图像霸权等命题也已成为当下审美文化领域中的公共性话题。沿着马格利特和福柯的足迹,挖掘图与词背后的话语深渊以及张力结构,可以为当下图文关系研究提供思考空间。

讲座内容分享结束后,有的同学通过文字留言提出了有关当前图文关系所呈现出的新现象的问题,杨向荣教授在线解疑释惑。

提问提问2

在线提问互动实况

主讲人简介:

图片2


杨向荣,浙江传媒学院“艺术学与影视艺术批评”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2011-2014年在中国社科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赴德国访学。2008年和2012年相继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2007年和2014年相继获得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资格。

出版专著8本、译著2本,编写教材2部,完成研究项目20多项,发表论文和译文100多篇。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三等奖等各类奖励20余项。



采写:林丽

图片:部分来自网络

编辑:林丽

责编:操慧


Baidu
sogou